
2022-04-30來源🧘🏽♂️:《求是》2022年第9期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近平
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3377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今天,中國科3377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隆重開幕了。這是我們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一次盛會🦸🏼♀️。
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在各個崗位辛勤奉獻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慰問📷!5月30日是第五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從革命時期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到新中國成立後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到黨的十八大後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針對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我們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我們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只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先🪮。我們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我們全面部署科技創新體製改革,出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我們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2016年我們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2018年我們召開了兩院院士大會。幾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加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雪龍2”號首航南極🚶🏻♂️➡️,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62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成功問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驗收🛹。
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製高點。“海鬥一號”完成萬米海試,“奮鬥者”號成功坐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首次實現千萬核心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裏級量子密鑰分發🧔🏿♀️。“天鯤號”首次試航成功。“國和一號”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取得新突破。
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港珠澳大橋開通營運。智能製造取得長足進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消費級無人機占據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場。甲醇製烯烴技術持續創新帶動了我國煤製烯烴產業快速發展。
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界為黨和政府科學應對疫情提供了科技和決策支撐🕸。成功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組測序🕢,開發一批臨床救治藥物🕵🏻♂️、檢測設備和試劑🧑🏼🤝🧑🏼🔜,研發應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製傳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撐,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
民生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替代取得重大進展🩸。運用科技手段構建精準扶貧新模式👋🏽,為貧困地區培育科技產業👨🔧、培養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煤炭清潔高效燃燒、鋼鐵多汙染物超低排放控製等多項關鍵技術推廣應用🚇,促進了空氣質量改善。
國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國防科技有力支撐重大武器裝備研製發展,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東風–17彈道導彈研製成功,我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海南考察。這是10日下午,習近平在位於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是大有可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各位院士,同誌們👨👩👧👧、朋友們!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思潮暗流湧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我們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2021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展覽館參觀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宏觀世界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深空探測成為科技競爭的製高點,深海、深地探測為人類認識自然不斷拓展新的視野。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認知範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物智能互聯時代。生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快速發展。科技創新精度顯著加強,對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進入精準調控階段🧑🏻🏭,從認識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設計生命𓀗,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生命倫理的挑戰🈳。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𓀆、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化♌️,科技投入產出效益較低,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科技評價體系還不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很多是長期存在的難點,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要加快製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基礎研究要勇於探索👨🏻🦯➡️、突出原創,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基礎研究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製。
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農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器設備、化學製劑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要在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製造、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製高點🖤🧛🏻♀️。要優化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投向戰略性、關鍵性領域。
創新鏈產業鏈融合🕯,關鍵是要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要增強企業創新動力,正向激勵企業創新,反向倒逼企業創新。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是科學原理和產業發展、工程研製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要大力加強多學科融合的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研究,帶動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發展🏇🏼,形成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第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國家實驗室要按照“四個面向”的要求,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適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並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
國家科研機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影響製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要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培養更多傑出人才作出貢獻。
科技領軍企業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打通從科技強到企業強、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要以企業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開展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提升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各地區要立足自身優勢,結合產業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布局科技創新。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使之成為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
第三,推進科技體製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製度🥸。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製,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系統布局、系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優勢。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𓀐。
2021年10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21日下午在東營市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二氧化碳氣驅實驗室考察自主創新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要重點抓好完善評價製度等基礎改革,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在項目評價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製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製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製。在人才評價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要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製度,穩定並強化從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2020年10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東考察👩🏿🚀。這是12日下午🍃,習近平在潮州市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驗室💂🏻♀️,了解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於做“減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製機製束縛中解放出來!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要真研究問題,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領軍人才掛帥出征,推行技術總師負責製、經費包幹製👨🏼🍼🦹🏻♂️、信用承諾製,做到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要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要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第五,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強國必須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要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團隊,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出大師來的,我們要有這個自信!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誌向。“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要構築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專業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為了保證科研人員的時間🧝🏼♂️,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證科技人員每周有5天時間搞科研工作”。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製🏋🏼,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帶來什麽損失!決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種活動上!
各位院士📍,同誌們、朋友們!
中國科3377、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發揮兩院作為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用、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解決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製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發現、培養、集聚一批高素質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要強化兩院的國家高端智庫職能,發揮戰略科學家作用,積極開展咨詢評議,服務國家決策。
2019年1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津冀考察🏌🏿♀️,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1月17日上午🙆🏼♂️,習近平在天津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同師生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
中國科協要肩負起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職責,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要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面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改革院士製度💅🏻,取得積極成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化院士製度改革👩🦱,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在院士評選中要打破論資排輩,杜絕非學術性因素的影響,加強社會監督🦖,維護院士稱號的純潔性。
這裏🧑🏿🍼,我給院士們提幾點希望🧘🏻♂️。
希望廣大院士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表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廣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響應黨的號召,聽從祖國召喚,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黨🍝🛤、為祖國、為人民鞠躬盡瘁🀄️、不懈奮鬥🧑🦽➡️!
希望廣大院士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科學以探究真理、發現新知為使命。一切真正原創的知識,都需要沖破現有的知識體系。“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廣大院士要勇攀科學高峰,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學前沿,發現和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方法,開辟新的領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學派。要攻堅克難、集智攻關,瞄準“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帶領團隊作出重大突破。
希望廣大院士做堅守學術道德🦹、嚴謹治學的表率。誠信是科學精神的必然要求。廣大院士要做學術道德的楷模💿,堅守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踐行學術規範,讓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涵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培育嚴謹求是的科學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們要更加專註於科研,盡量減少兼職,更加聚焦本專業領域。
希望廣大院士做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表率👴🏼。“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廣大院士要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發揮識才、育才、用才的導師作用🧑🏽🦱。“才者,材也,養之貴素,使之貴器。”要言傳身教💋,發揚學術民主👨🏭,甘做提攜後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大力破除論資排輩、圈子文化,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勇於創新,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湧而出💂🏻♀️➾。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對院士要政治上關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心,認真聽取包括院士在內的廣大科研人員意見👬,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科學管理和服務保障🖖🏻,為科研人員創造良好創新環境🔲。
各位院士,同誌們🧛🏼♂️、朋友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團結起來🤹🏽,勇於創新、頑強拼搏⛹🏿♂️,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5月28日在中國科3377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責任編輯:馬英娟